背景
当你维护旧项目的时候,可能要优化一些原有的代码,又不想大改特改。毕竟设计模式的原则是对更改关闭,对扩展开放。假如大改特改势必会引入新的bug,增加测试的工作量。优化代码的目的是提高稳定性和效率,如果引入了新bug就得不偿失了。
这时我们可使用适配器或装饰器,在不改变调用的情况下,优化代码。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世界上这么多纷争与烦恼,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他人为敌国、以邻为壑等等层出不穷。之所以不能理解,是因为同一个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或者不同时间或空间的同一个人),价值是全然不同的。
可能你认为重于生命的东西,于他人不过徒增笑谈尔。比如信教者的斋戒等行为,对无神论者来说是多余的,而对信徒来说却是可能比生命更重要。
又如,你还在大学的时候,这时的时间对你来说十分廉价,所以你愿意去发8元每小时的宣传单;等你事业有成或是垂垂老矣,你还愿意花这一小时去干这个吗,也许只会感叹自己当时太年轻吧。一个人尚且不能理解年轻时的自己,又怎能奢望他理解别人呢?
真正的相互理解是要认同他人对事物价值的判定,但一个事物对他们的价值有天壤之别,这样你叫他们如何相互理解呢?
那么怎么解决这种情况呢?也就是怎么寻找一种相对普适的价值衡量方法呢?
我的一个浅薄的思路是,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可以通过这个人的付出相对自身的稀缺性,这种付出包括物资的付出和精神上承受的压力。
比如说,一个乞丐付出了仅有的100元买了个表,和一个百万富豪付出1000元买了个表。对乞丐来说这表是全部,而对富豪来说表是1/1000。因此乞丐对表爱护有加,富豪对表弃之如弊履,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也可以说乞丐的表价值大于富豪的表。
虽然绝对价值不可判定,并且造成很多纷争。但是,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价值不同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至少在市场经济里,你们完全可以交换这些东西嘛。
要之,于娑婆世界中,众生皆苦,要以事物相对他人的稀缺性来看他人的付出与承受,如此理解他人才成为可能。
在linux服务器上工作,常常和rm
打交道,难免手滑删除了重要的东西。而且linux又没有回收站功能,一旦删错东西真是欲哭无泪。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说多了都是泪。
主要思路是用mv
命令代替rm
,将要删除的东西移动到回收站目录。
mkdir ~/bin
vim ~/bin/trash
# 将下面的内容写入1
mv -v $@ ${trash_bin}
chmod +x ~/bin/trash
# 增加执行权限
1 | # 将以下内容追加到"~/.bashrc"中,回收站是以每天的日期新建文件夹 |
文如其名,是由91篇关系不是很紧密的python文章集合而成
这本书和国内很多技术类书籍一样,排版的代码缩进很有问题,还有文章有些观点并不正确。
除此之外,还是有很多有用的知识点,需要读者自己辨别。
结构日益规范化。现在的库或框架跟随了以下潮流:
__init__
.py文件。Python表达式计算的顺序说起。
一般情况下Python表达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但遇到表达式赋值的时候表达式右边的操作数先于左边的操作数计算,因此表达式expr3, expr4=exprl, expr2
的计算顺序是exprl, expr2 —> expr3, expr4
。
因此对于表达式x, y=y, x
,其在内存中执行的顺序如下:
y,x
,因此先在内存中创建元组(y,x)
,其标示符和值分别为y、x及其对应的值,其中y和x是在初始化时已经存在于内存中的对象。python的and、or表达式并不会将每个值都算出,一旦整个表达式的值已知,其他部分就不会被计算,并且返回最后计算的那个值。
因此,在编程过程中,如果对于or条件表达式应该将值为真可能性较高的变量
写在or的前面;
而对于and则相反,应该推后。
四念处观
欲望和干劲是两回事,干劲反而因为欲望的压力而消耗。
博主云:你的欲望和使欲望满足的方法往往是两个东西,所以欲望越多,越不知道该干什么。欲望想要的是一件事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却仅仅是每一个具体的过程。
难以抉择会给心灵带来极大负担。
博主云:人在一段时间内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一个选择在内心停留越久,对自制力就越大损耗,自制力耗尽就表现为什么都不想做。
欲望最原生的材料就是压力,即是苦,所以说将我们驱逐至欲望的正是(痛)苦。
一直待在痛苦的世界是不好的。
我们的欲望并不是自己的欲望,它是你前一段时间所有行为对当下心灵的残留影响。
往往看起来高尚伟大的“xxx主义”,大致上总说着一些漂亮的场面话,实际上只是执着于想要增加自己所属团体的利益。
觉得快乐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这往往会导致想要追求更多的快乐,就是扩大欲望。
博主云:因快乐而生欲望,因欲望而生执着,因执着而造业。
对于初学者来说,python的类变量(也就是java中的静态变量)和实例变量(也就是属性)有一些很容易混淆的地方,同时对这些特性深入了解有助于理解python的面向对象思想。
1 | >>> class ClassA(object): # 1 |
ClassA
类,它有一个类变量num1
,还有一个实例变量num2
。 a1.num1
的时候,实际上是引用类变量num1,因此a1.num1 is ClassA.num1
值为True
。 a1.num1 = 3
的时候,其实给a1绑定了一个属性num1,这是动态语言的特性,此时a1.num1 is ClassA.num1
值为False
。a1.num1
的时候,先是在a1自己的命名空间内查找num1,没找到就在所属类的命名空间找,还没有就抛出AttributeError: 'ClassA'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num3'
.a1.num1 = 3
之后,a1自己的命名空间内找到了num1,就不继续往上查找了。a1.__class__.num1
来访问。以上这些,也适用于staticmethod
和classmethod
。
凡是条件好一点的图书馆,只要工作人员不禁止,必定有一部分座位因占座党而闲置。
举我最近去的广州图书馆为例,我早上9点开始自习,到下午5点,占座的人始终没来,而且不是一两次。几乎每次有占座的,很大可能一天都不来。
这也很好理解,既然需要占座自然是来的意愿不是很强,不来自然是情理之中。人皆有惰性,无可厚非,但座位有限,还是留给需要的人为好。
除占座党之外,手机党和电脑党也是图书馆一大特色,并且与年龄无关。
今天坐我对面的是个大概60岁的大爷,先是早上来没找到位置坐,把我对面的占座党呵斥了一通,抢了她占的座位。然后等我下午从图书馆出来时,他手上拿的手机还没有放下。既然玩手机,在家里不是更舒服吗,何必呢?学得下就学,不行就回去休息,在这磨洋工除了求个心安之外毫无裨益。
另外,品行、习惯与年龄没多大关系,不好的不改正,年纪大了还是不好,不过是习惯了而已。俗语说三岁看老
,未免夸张了点,十三、二十三看老估计是十拿九稳。
人呐,还是要对自己有所要求,若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没有丝毫长进,多么可悲,多么可怕。年少时不学好有人教育你,年老了还无长进,无需教育也无人可教育你了。
在卫生间,洗完手,有一人擦手用了接近2米的纸,很大一堆,不知道什么心态。如果你平时在家都是这样使用,我无话可说,但仅因为免费就滥用,未免太下作了。
免费的东西并不是没有成本,而是一些心存善念的人承担了,因此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因心存感激。
一切免费的物品,如图书馆的座位,如纸巾,如果不能在使用价值或者获取代价上和通常物品加以区分,就不免会被滥用,导致真正需要的人不能得到。
而这正是这个世界的可悲之处,所有事物并不是让需要的人得到,而是让有取得优势的人得到。
re是python中的正则表达式处理模块,本文是为了总结re模块的用法。
至于正则表达式的写法可以看正则表达式30分钟入门教程
re.complie(pattern, flags=0)
把正则编译为_sre.SRE_Pattern object
对象,在多次匹配的时候可提高运行效率。1
2
3
4
5
6
7
8
9>>> pattern = re.compile(r'\w(o)')
>>> pattern.match('doooo')
<_sre.SRE_Match object at 0x7f45fc3d9990>
>>> pattern.match('doooo').group(1)
'o'
>>> re.match(r'\w(o)', 'doooo')
<_sre.SRE_Match object at 0x7f45ec0be0a8>
>>> re.match(r'\w(o)', 'doooo').group(1)
'o'
顾名思义,所谓装饰器就是对原有的对象做一些装饰,也就是给已有的对象添加一些功能。
假如我现在想在函数运行时输出一些信息
1 | def running(func): |
输出1
2`my_sum` is running...
I cat't sum right now!
要使用装饰器,先得定义一个装饰器函数,然后在需要装饰的函数的前一行使用@
符号加上装饰器名称
。
在这里的效果等效于running(my_sum)(),不过看起来有点别扭。
注意:一旦通过@running
装饰了函数,不管被装饰函数是否运行,python解释器都会执行一遍running
函数。
上一个装饰器用起来还行,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它不能装饰带参数的函数。所以我们在装饰器内部定义_wrapper
函数,并返回它。这个函数接收所有位置参数*args
,和关键字参数*kwargs
,在_wrapper
内部执行func(*args, **kwargs)
。
1 | taskman |
上面的例子是一个Django项目,Python包的导入都是相对于主程序
来说的。
这个项目的主程序就是manage.py
,跟manage.py同级的文件夹(含有__init__.py
)如task
,man
就称之为包,若同级有文件就称之为顶级模块。
在这个项目里所有Python包的导入,都应该写完整路径, 或者使用相对当前文件的相对路径。
例如在文件taskman/task/views.py
中,想要导入taskman/man/setting.py
,就得这样。1
2
3
4## 绝对路径 import
from man.setting import some_setting
# or
from man import setting
再例如, 在文件taskman/task/views.py
中,想要导入taskman/task/urls.py
,就得这样。1
2
3
4
5
6
7
8## 绝对路径 import
from task.urls import some_setting
# 或者
from task import urls
## 相对路径import
from .urls import some_setting
from . import urls
ValueError: Attempted relative import in non-package
由于在Python2中字符串有两种类型str
和unicode
,他们都是basestring
的子类。
str类型,即是ascii字符或者经过encode的unicode,一个字符占用1byte。ascii码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和其他西欧语言,用一个字节储存一个字符,所以ascii字符最多只有256(2^8)个。
而unicode包含了256个ascii码之外还包含其他各个国家的文字的编码,所以unicode的一个字符占用2个字节,这样理论上一共最多可以表示2^16(即65536)个字符,远大于256。
utf-8是unicode的一中实现,是unicode的一种编码方式。而且utf-8的编码方式,包含了ascii码的内容,也就是utf-8兼容ascii。
打个比方,unicode是商品,utf-8就是打包好的一个个包裹(encode),打包是为了传输和储存的方便。而不同的编码之间不能直接互相转换,都需要转成unicode,也就是decode。
所以碰到一个str,你就得明白它是encode过的,你得调用相应的decode方法才不会乱码。
python2解释器的默认编码方式是ascii,如果我们给系统的输入是非ascii编码的字符,系统在尝试解码时就会出现UnicodeDecodeError
1 | >>> s = '2' |
以vmware虚拟机为例
运行 sudo nano /etc/network/interfaces
将文件修改成如下:1
2
3
4
5auto eth0 # eth0是网卡名称,你的不一定是这个,可通过ifconfig查看
iface eth0 inet static
address 192.168.157.129 # 地址
gateway 192.168.157.2 # 网关
netmask 255.255.255.0 # 掩码
运行 sudo nano /etc/resolvconf/resolv.conf.d/base
把文件改成 nameserver 192.168.157.2
把192.168.157.2
改成你需要的dns,这里因为是vmware的NAT模式,所以dns和网关是一样的。